2023 我是小畫家 – 評審觀點 – 吳正雄老師
【我是小畫家評審過程觀點】
評審老師 吳正雄/教育部實踐藝術教學研究中程計畫主持人
長期致力於兒童藝術學習的吳正雄老師,在評審過程中發現,成人示範和讓孩子模仿,多半只是遵循技術和形式的外設規範,不是能讓孩子的藝術學習良好發展的方式,因為外設標準會阻斷孩子自己深入觀察、思考,藉以發展原創圖式和自我表現的心理活動,尤其是藉口善意指導或「親子協同」的成人加筆,更會誤導藝術觀念而傷害兒童表現的自主性,所以專業的評審多半會排除有這種徵向的作品。
吳正雄老師還提到,替孩子安排畫面結構(成人的取景和構圖),同樣會剝奪孩子觀察和連結經驗而培養感受性的機會,被動、受控、將成人觀點硬塞給孩子的學習方式,孩子多半就不再思考,也逐漸對外界事物無感,藝術學習最重要的「表現性」能力就喪失了。
「學習看懂孩子的繪畫語言,或者用寬容、謙卑的心態面對孩子的表現,兒童繪畫是教育目標為主的附帶產出;是心智成長和認知發展的印記;是不同氣質類型和心理發展階段的紀錄;也是情意抒發和精神狀態的反映;也可能是內心深層人格的表露」。吳正雄老師指出,以這種觀點看待兒童的繪畫表現,很多成人不懂或認為錯誤的型態,尤其是幼兒階段的塗鴉活動和表現,其實都具備和成長相關的特殊意義,理解兒童的身心狀態和自主性表現意圖,才是判斷藝術學習表現的主要目的。
推展學童美術教育、推動偏鄉地區文化藝術紮根、培養小學生繪畫興趣,發掘自我潛能,激發想像力、觀察力和創作力。以上是財團法人王源林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我是小畫家的宗旨,誠如吳正雄老師的建議,持續良善的藝術學習,不僅不會產生壓力,甚至是心理和情緒的有效紓解管道,更是伴隨世俗生活的良好精神活動,有助人生的自我實現與卓越。
【我是小畫家兒童寫生比賽 得獎畫作解析】
這件低年級作品表現的內容和題材,沒有被環境景觀所框架,只描繪自己感興趣的校園設施,明顯具自主性和感受性的連結,描繪的線條明確、流暢,顯示孩子不受壓抑而相當自信,景物和圖式的細節豐富且描繪相當嚴謹,左上角的建築和擬人化的太陽,是想像的表現方式,整體而言,這種靈活自再的充分自我表現,正是良善的藝術學習才能呈現的樣貌。
旗山場低年級特優 旗山國小一年級 阮亭嫣
這件作品的內容同樣是孩子積極經驗的表現,遊戲器材才是較重要的景物,和寵物的互動、遊戲過程有人跌倒的記憶心象,這些鮮明的生活經驗是自我和感受的連結,也能充分顯現自我表現的自主性,校園建築和大樹等環境景觀的細節表現,也呈現孩子「有感」的敏銳知覺,雖然可能因為以往所受指導的影響,背景單色塗滿是比較概念的表現,但仍是相當良好的藝術學習表現型態。
美濃場低年級特優 美濃國小二年級 溫苡安
這兩件高年級的作品,雖然沒有一些大型比賽會見到的高度技巧,但共同的特點是對寫生對象的環境有深入的觀察,但都不是一種疏離的客觀景物描繪,而是連結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記憶心象,讓風景和人的活動增添了生命和感受性的表現,景物的細節和人物的動態也都有充分表現。這或許不是寫生絕對必要的表現形式,但是從藝術教育的立場來思考,自主、有感、詮釋、想像等心理活動,都在藝術學習的表現上充分應用和展現,應該是當代藝術教育應該追求的表現方式。
美濃場中年級特優 美濃國小三年級 劉亦皓
旗山場高年級特優 旗山國小六年級 黃湘昀
【從我是小畫家兒童寫生比賽
談兒童藝術學習的意義與繪畫比賽評審的觀點】
- 藝術學習的意義
在一般世俗眼光中,有些人認為藝術學習「無用」或「不重要」,不管是不是能認同這種觀點,但事實上並不能完全否定這樣的看法,因為所謂的「藝術學習」,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觀念和型態,學習內容和目標有明顯差異甚至完全衝突。從「教育」的立場分析孩子的藝術學習到底有什麼意義,基本上取決於學習什麼樣的「藝術」,以及用什麼方式學習「那樣的藝術」,較嚴肅的說法:藝術學習是「無用」或有「大用」,牽涉教育哲學和藝術哲學的深層思考。
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分析和比較,藝術學習如果定位於僅只追求技術和作品的完成度,可以界定為是「學習藝術的教育」,以下比較誇張的描述:「陳時中並不是用水彩畫的技術來防疫」、「張忠謀也沒有用版畫技巧製作晶圓」,意思是指世俗生活中不是以藝術為專職的人,有誰需要高超的藝術技法和形式表現能力?所謂的「無用」其實可能是一種人生的真實現象。
如果轉換另一種不同的思維: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學習媒介,藝術表現涵蓋:直觀、感受、想像、移情、象徵、隱喻、意象重組、詮釋、提問…等等,將意象轉換為圖像的心理活動與思考,當代藝術創作也從技術、形式轉向人生各種面向的探索、詮釋,藝術學習是感受性、敏銳度、專注力、創造力、深度思考…等精神活動的能力與經驗,另外如表現意義的思考,促成社會文化關心和價值觀、生活態度和人格特質的養成,這種「透過藝術的教育」,相關目標其實是任何人達成人生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和學習。
「學習藝術」或「透過藝術」也許不是互不相容,但要「教人」或是「教技術」具有教育哲學的明顯區隔,當代藝術教育連結「人應該怎麼活」的思考,最終是師生都養成「詩性智慧」、具備「哲學思維」、探尋「精神性價值」而「培養靈性」,藝術學習的「大用」也藉此定位。
二、兒童作品評審的觀點
如果要落實前述「大用」的理念和價值,那麼兒童藝術學習表現的分析和評審,就必須跳脫技術性和作品完成度的評斷標準,體認每個孩子學習的主體性,以教育性的目標分析作品表現的意涵,這種高度專業而且複雜的藝術教育素養,並沒有單一的判斷標準,所以不容易簡單解說。以下是一些看待兒童繪畫表現的基本原則,雖然未必絕對也無法窮盡,但應該可供關心兒童藝術學習者、尤其是家長和老師們的參考。
1﹒成人示範和讓孩子模仿,多半只是遵循技術和形式的外設規範,不是能讓孩子的藝術學習良好發展的方式,因為外設標準會阻斷孩子自己深入觀察、思考,藉以發展原創圖式和自我表現的心理活動,尤其是藉口善意指導或「親子協同」的成人加筆,更會誤導藝術觀念而傷害兒童表現的自主性,所以專業的評審多半會排除有這種徵向的作品。
2﹒替孩子安排畫面結構(成人的取景和構圖),同樣會剝奪孩子觀察和連結經驗而培養感受性的機會,被動、受控、將成人觀點硬塞給孩子的學習方式,孩子多半就不再思考,也逐漸對外界事物無感,藝術學習最重要的「表現性」能力就喪失了,尤其是風景寫生的學習型態,維護孩子的「心靈之眼」和自主性,才能趨向卡特琳.古特(Catherine Grout)「重返風景」的概念:「寫生可能是呈現人對待環境的態度;也可能是一種文化脈絡中的意識;更是人類和自然、自我和外界的觀念媒介。所以寫生的人可以融為風景的一部分,風景成為一種體驗、一種傾聽,更可以是一種深沈的思考,而不僅止於只是取景、構圖和描繪的技術而已。」那麼,藝術學習的意義和良善目的才有可能落實。
3﹒兒童藝術學習表現的評價,複雜度來自於以下的各種狀況:孩子成長階段的差異,這部分包括生理成長、認知發展、造形心理等成長差異;先天氣質類型的差異;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差異;表現題材、形式的差異…等,實際上沒有也不應該有單一的標準,尤其是成人眼光的所謂「準確性」(畫得像不像)、「豐富性」(畫得多、畫得滿)、「美感性」(色彩、層次、裝飾等),這些和孩子的感受性和表現性未必相關的外設標準和要求,其實多半會造成藝術學習的挫折和誤導。
4﹒學習看懂孩子的繪畫語言,或者用寬容、謙卑的心態面對孩子的表現,兒童繪畫是教育目標為主的附帶產出;是心智成長和認知發展的印記;是不同氣質類型和心理發展階段的紀錄;也是情意抒發和精神狀態的反映;也可能是內心深層人格的表露。(吳正雄,2006)以這種觀點看待兒童的繪畫表現,很多成人不懂或認為錯誤的型態,尤其是幼兒階段的塗鴉活動和表現,其實都具備和成長相關的特殊意義,理解兒童的身心狀態和自主性表現意圖,才是判斷藝術學習表現的主要目的。
結論和建議
當代藝術教育不是技能科,而是一種以人的生涯為著眼點的全人教育,學習目標涵蓋多元智能和基本能力、人格特質與人文素養…,深深牽涉國民素質和社會文化發展,所以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更多的關注。也建議所有關注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家長,最好能讓孩子有持續性的藝術學習,因為有更多更具深刻意義的藝術學習,必須成長到對應的年齡才能產生學習效應,良善的藝術學習不僅不會產生壓力,甚至是心理和情緒的有效紓解管道,更是伴隨世俗生活的良好精神活動,有助人生的自我實現與卓越。